到了八、九十年代,随着烟厂技改的进行,国外的先进设备不断引进,工艺设备上小改小革的不断涌现,生产自动化程度和精度不断提高,工艺问题得以解决,但随之带来的是配方上难度加大,原因有二:其一是逐年提升的“中华”烟产量给配方原料的供给带来了压力;其二是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使上海烟草采购上等烟越来越困难,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美国烟叶品种K326以其高产、抗虫害、抗气候能力强等优点,激起了广大烟农的种植热情,但此种品种种出的烟叶有一特性,即香气浓、劲头大,不适应“中华”烟的配方要求。二是由于各家烟厂都想在卷烟销售市场寻得一席之地,故而对上等烟叶的**日趋白热化,适用于“中华”烟的上等烟采购更是举步维艰。针对严峻局面,1993至1994年“中华” 烟配方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。当时的配方小组首先对配方体系进行了变动,由原来的少地区、少等级、大比例的配方模式向多地区、多等级、小比例的配方模式转变,以期降低由于原料短缺给产品带来的风险。